第六十一章 动之以情
李世民背着手走了几步,最后他停住脚步道:“倒也不必这样做,这样反而会惊动太子,杨峻就成了废棋,最好的办法是引而不发,监视住他的两个儿子,但又不动他们,杨峻是聪明人,他会乖乖听话。”
“殿下果然高明。”
张公瑾赞叹一声,又问道:“那杨嵘怎么办?”
李世民鼻子里微微一哼“杨嵘此人名声太坏,估计太子也不会太信任他,用他做饵,我们暗渡陈仓。”
……
洛阳,杨元庆从襄阳返回中原后,已经快半个月了,他一直便呆在洛阳,每天都十分忙碌,接见从河南道十二郡络绎赶来的官员,视察农田水利情况,探访民生。
洛阳城在去年冬天经历了最后一次大战后,几乎成了一座空城,人12只有七千余户,不足五万人,昔日的园林琼海已经损毁殆尽,变成了一片片农田,亭台楼阁化为残垣断壁,满目疮痪,杨广曾经穷天下之财打造的一座繁华大城,已经无比衰败。
不过在数万隋军近半个月的清理整顿之下,洛阳城的污秽垃圾都已填埋干净,整个城池虽然人烟稀少,倒也干净清爽,整个城池焕然一新。
天刚刚亮,洛阳城门便像往常一样地开启了,早等候在城外的数百农民一拥而进,挑着菜担,推着鱼车,争先恐后进城做买卖,远远的,还有千余名骑着毛驴、赶着骡车的移民,扶老携幼,带着微薄的家当,准备返回洛阳城。
这些原本都是洛阳居民,躲避战乱而离开了洛阳,随着战乱结束,他们开始返回自己的家乡,几乎每天都有数百人、上千人从各地返回,守城的士兵早已司空见惯,也不盘问,任他们进城。
在人群中跟着几名骑马的官员,为首之人正是从太原赶来的杨师道,身后四五人都是他的随从,虽然是隋朝相国,但杨师道却没有摆出高官架子,而是跟随着大群民众中,慢慢进城。
“杨桩国!”
城头上忽然有人大喊一声,杨师道一抬头,只见是一名校尉模样的军官,但在他旁边一名头裁金盔的将军正笑眯眯地看着他,正是杨元庆,杨师道心中一热,白城头挥了挥手。
进了城,杨师道翻身下马,快步上了百道,向城头上走去,杨元庆已满脸笑容地等待他多时了“我估摸着杨相国会来,所以一早在城头等候,果然来了。”
杨元庆半真半假地开着玩笑,两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,几个月不见,两人皆感到份外欣喜,杨师道上下打量杨元庆,见他变得又黑又瘦,下颌长出硬硬的短茬,不由感慨道:“殿下辛苦了。”
杨元庆微微一笑“打天下嘛!哪有那么舒服的事情,总归是要辛苦的,不过这种苦日子快到头了。”
杨师道听出了杨元庆话中有话,连忙问道:“殿下准备什么时候攻打关中?”
“这个问题不急,我带你看一看洛阳新貌。”
杨元庆命人亲兵准备马匹,他和杨师道翻身上马,在数百亲兵的护卫下,沿着定鼎门大街向北缓缓而行。
杨元庆用马鞭指着两边的坊墙街市“刚进洛阳时,真是一片狼藉,到处是人畜死尸,臭气熏天,还好,清理了半个多月,又用石灰水洒衔,现在再也没有了污秽之物,变得干净清爽多了,现在每天都有人往回迁移,县衙内忙得一塌糊涂,基本上都是来置换房契。”
“殿下有没有考虑迁都洛阳?”杨师道笑问道。
杨元庆摇了摇头“不考虑迁都洛阳,不过将来可以作为东都,我还是决定定都长安。”
“其实我倒觉得没有必要,我们新隋的基础不是关陇贵族,而是山东士族,我觉得定都洛阳更符合朝廷的利益,我倒建议殿下把长安定为西京。”
“这个等我的子孙来考虑吧!洛阳现在太破败,想要恢复往日的繁盛,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,现在天下积贫,至少需要二、三十年才能恢复元气,我不想把财富耗在建立新都之上。”
说到这,杨元庆话题一转,笑道:“来说说你的事,你这次有多大的把握?”
杨师道这次南下是奉命去襄阳劝说兄长杨恭仁投降,他沉吟一下道:“说老实话,我大哥比较固执,而且很看重名声,如果现在唐朝已灭,劝他投降轻而易举,可现在唐朝还未灭,想要劝他投降,恐怕有点难度,我只能有五成的把握。”
杨元庆点点头,这其实也在他意料之中,他沉思了片刻道:“你告诉兄长,如果他愿意投降,我可以封他为户部尚书,实管户部,加封襄国公,如果他不愿投降,我也不勉强,我可以礼送他回关中,甚至还准他带一万关中军队返回,但无论如何,襄阳城他必须交出来。”
“微臣明白了,一定会尽力而为!”
……!!!